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论坛第426讲: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多视角思维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点击数:

9月18日晚,我院邀请到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主任刘大可在囊萤楼302会议室作题为《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多视角思维》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yl7703永利党委书记石红梅教授主持,学院周雪香教授、史勤助理教授以及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研讨交流。

刘大可主任指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不仅解决了当时革命斗争中的实际问题,更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科学的思维方法。他从族群、村落、性别、“中心”与“边缘”、“民族志”、方法与方法论六个方面深入解读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央苏区与赣闽粤客家地区高度重叠。刘大可主任认为,从族群视角出发,对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所反映的传统客家文化以及客家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社会观念等方面加以关注,既有助于深化对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的认识,也能丰富对传统客家社会与文化的理解。在厘清“村”与“落”概念后,刘大可主任结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中的具体篇目,对“村落”视角引入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解释。随后,他以《兴国调查》《寻乌调查》《长冈乡调查》为例,分析了中央苏区时期女性对待革命的态度、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自主权以及女性的社会生活细节,指出性别是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重要视角,并鼓励在场师生对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女性的论述进行深入研究。

中央苏区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是传统中国的边陲地区,却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中国革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刘大可主任指出,从“中心——边缘”的理论探讨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调查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他强调,对于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中反映的边缘人群、边缘问题、边缘史料也要加以关注,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已出版的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报告是反映中央苏区社会风情的珍贵史料。刘大可主任认为,可将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报告与劳格文主编的35册本《客家传统社会丛书》进行比较参证,从“民族志”视角深化中央苏区史、客家学研究。最后,刘大可主任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调查理论以及20世纪20、30年代社会调查三大流派代表人物的调查活动与调研成果,指出应从方法与方法论视角进一步深化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学术地位与理论贡献的研究。

在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围绕如何理解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多视角思维的延展性、发扬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作用、性别与族群视角引入学术研究的意义、文本阅读等问题与刘大可主任展开探讨。刘大可主任对老师和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耐心解答,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石红梅教授对刘大可主任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刘大可主任学养深厚、治学严谨,使在场师生对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思想内涵、方法论创新以及当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在场师生选择学术议题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实用指导。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张龙珠

文|曾性红

审核|周雪香

责任编辑|刘玉敏

Top